我们的宗旨
尚贤管理:儒商精神现代实践的一种模式
管国兴
摘 要:儒商是拥有儒家价值追求的企业经营者。现代社会企业可以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载体,成圣成贤是儒家的人生价值追求,儒商在现代社会的追求是贤商,企业人的追求是成为贤人。尚贤管理以教化人、培养人、成就人为目标,在管理中以人为本,反求诸己,培育道德资本,为企业员工打造安身立命之所,实现成贤合道。尚贤管理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教化、感化、同化企业员工,顺企业慧物之性,顺员工止于至善之性,达到心理合一、知行合一、理事合一,在顺性中建立事功,通向无为而治。
关键词:儒商精神;尚贤管理;道德资本
一、传统尚贤思想与现代儒商价值观的确立
圣贤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线,历代哲学家、思想家对此均有论述,它构成了中华文化的独特思想光芒。历经数千年的积淀,圣贤思想已是非常成熟完备的体系,它在历史上影响了中华民族各行各业和个人的价值追求,对于现代儒商的价值观形成,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。
(一)货殖(商)是儒家价值观实现的途径之一
司马迁在《史记·货殖列传》中说:“仓廪实而知礼节,衣食足而知荣辱。礼生于有而废于无。故君子富,好行其德;小人富,以适其力。渊深而鱼生之,山深而兽往之,人富而仁义附焉。”司马迁认为货殖可以让社会互通有无,让天下富足,进而使天下之人充实仁义之德。王阳明认为,对于治政者来说,士农工商都是必要的,且有益于人生之道,“古者四民异业而同道,其尽心焉,一也。士以修治,农以具养,工以利器,商以通货,各就其资之所近,力之所及者而业焉,以求尽其心。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之道,则一而已”。
从儒家哲学的“体用”思想来看,货殖(经济)是君子、大人以“天地万物一体”之世界观为“体”的“用”,是实现修齐治平、经世济民理想的途径。在今天,货殖的形式早已突破古代商贸业的单一类别,扩大至各种经济组织形式,包括现代企业组织。而“经济”一词早在《晋书》中已经出现,《晋书·殷浩传》言:“足下沉识淹长,思综通练,起而明之,足以经济。”经济在古代有“经邦济世”“经世济民”的意思,表达的是中国士人的价值担当和人生追求。企业的本体价值,按王阳明的观点,在于使人在经济活动中“致良知”,这也是圣人教人的第一义。因此,具有儒家价值追求的企业经营者必须理清和把握企业的本体价值,而功利价值是实现本体价值的前提和辅助,只有用企业的功利价值来辅助本体价值的实现,才能达成中国文化所说的“知行合一”。货殖(商)是儒家成圣作贤人生价值观实现的途径之一,儒商是拥有儒家价值追求的企业经营者。
(二)学为圣贤是儒家价值观的主题
儒家从道德修养论角度,将人生的价值追求分为圣、贤、君子等多种层次。《论语·季氏》中有“君子有三畏:畏天命,畏大人,畏圣人之言”,将圣人视为天命的代表。《孟子·离娄上》中有“圣人,人伦之至也”,认为圣人是为人最高的境界。孔子同时注重成贤,他说:“见贤思齐焉,见不贤而内自省焉。”孔、孟之后,儒家形成了尧、舜、禹、汤、文、武、周公、孔、孟的圣贤道统谱系,成圣作贤为历代儒学士子的人生追求。北宋著名思想家周敦颐在《通书·志学》中提出“圣希天,贤希圣,士希贤”的“三希真修”思想,认为圣人修养的方向是与天道相契合,贤人修养的方向是成为圣人,士的修养目标是成为贤者。王阳明认为“惟为圣贤方是第一”,以成圣作贤为人生第一等事。
从历史上看,“贤”是儒家文化的一个重要名词和概念,兼具道德和价值两重意义,贤介于圣与君子之间。据许慎《说文解字》,贤字从贝,其本义是“多财也”。段玉裁《说文解字注》在注解“贤”字时说:“贤,本多财之称,引申之凡多皆曰贤。人称贤能,因习其引申之义而废其本义矣。”如《左传·文公六年》:“使贤者佐仁者。”范宁《集解》注释道:“贤者多才也。”随着时代的变迁,“贤”的本义用得越来越少,而其引申义则渐成通义。引申义在使用的过程中,也有了多重衍变:一是“超过”义。韩愈《师说》:“弟子不必不如师,师不必贤于弟子。”二是意为“善”。《礼记·内则》:“若富,则具二牲,献其贤者于宗子。”郑玄注:“贤,犹善也。”三是“尊重”义。《论语·学而》:“贤贤易色。”从语义学上看,“贤”有“德才兼备、德才过人”之意,同时兼具“善、尊重、超过”之意。
(三)贤商的时代意义与现实可行性
人性判定问题是管理哲学的基础问题,西方经济学提出“经济人”假设,孔孟儒学多以“超越人”假设看待人性。以“经济人”定义人性,那么管理的方式就是规避人的自私性,追求生产效率和社会效益最大化。以“超越人”定义人性,管理的方式就变成激发人的主体性,实现企业人回归善性、开物成务。儒家在理体上定义人性善的时候,并没有否定现实人性的复杂性。所以儒家在性善本体论基础上,也强调因人而异的工夫论,王阳明的四句教就是一个例证。
对于儒商而言,在自修和管理员工两个方面,首先应该认同人性善的儒家人性设定,其次应该遵循企业人的特质。从企业经营者来看,追求利益是商人的本质属性,统合义利是商人的立商之本,绝大部分商人不可能成为大公无私的圣人,没有道德底线的商人也不可能在民主和法治的社会中长久生存,成为义利兼顾的贤人,既可以在商业活动中彰显人性的光明,又可以开物成务创造价值,所以成为贤人应该成为具有儒家价值追求的商人的追求。从管理对象来看,现代企业员工大都是受过高等教育、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,类似于古代“士”的阶层,以成就贤德贤才为人生目标,有历史和思想文化的依据;若有更高的愿力,还可以向“圣”的方向努力,只是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,而成就贤人则可以成为大多数人的人生目标,故将企业人追求的境界定位在“贤”,既传承了儒家文化的历史传统,同时也有时代意义和现实可行性。所以具有中国文化担当的商人应该追求成为贤商,工人应该追求成为贤才。
关于贤人的标准,孔子说:“所谓贤人者,德不逾闲(检束),行中规绳,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伤于身,道足化于百姓而不伤于本。富则天下无宛财,施则天下不病贫。此贤者也。”孔子认为贤人是这样一种人:他的行为中规中矩,他的言行能够为天下人所效仿;他富有而不以积财为目的,他可以把自己的财产奉献给社会却并不因此而贫困。贤者是德才兼备、德才过人、博学厚德、知行合一的人格典范,是浸润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风骨,同时兼具现代文明素养的时代精英。立商为贤,新时代的贤商为“德才兼具、德才过人”的优秀代表。国内有志于实践儒商精神的企业,将新时代贤商的品质概括为:“知之不易,行之亦艰,惟贤者可通知行。如是则知中有行,行中有知,知则真切笃实,行则明觉精察,知行合一方为贤才。贤者内修其身,博学厚德,达者外建其功,修己安人。”
二、尚贤管理的哲学基础
如果说传统尚贤思想是现代儒商价值观确立的基础,那么,在管理实践中构建尚贤管理模式,则是尚贤价值观的实现途径。而尚贤管理作为有别于西方管理学的一种中国本土化管理模式,首先表现在其哲学基础建立于中国管理哲学之上。
(一)企业是员工安身立命之所
阴阳相济是中国管理哲学的要义,企业要积极有为地创造物质财富,这是自强不息;同时,企业还是一群人生存的家园,要厚德载物、安顿员工的生命。孔子言: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达而达人。”修己安人是儒家治道的重要内容。中国哲学讲“天地万物一体之仁”,张载言“民吾同胞,物吾与也”,人与人之间是同胞兄弟关系,企业家与员工之间也不应是紧张对立的关系,企业家有责任安顿员工的身心。同时企业家应该有一颗“公心”,心怀“企业乃天下之公器”的器度,不能将企业看成私人财物,不能将员工看成家臣,应积极树立与员工休戚相关、亲如一家的命运共同体意识,积极安顿员工身心。企业不是单纯为经济目标存在,只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和归宿;人既是企业的第一资源,也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,只有员工得到了尊重和成就,才能在企业安身立命,企业的价值才得以圆满完成。尚贤管理不仅关注价值创造,更关注人的培养,追求实现企业经营者和企业员工在企业命运共同体中成贤合道。
(二)管理的根本职能是教化与育人
在中国文化中,“管”的原意是四周堵塞、中央空而通达之物;气在“管”中运行,堵之使其闭塞,疏之使其通行,故“管”字为有堵有疏、堵疏结合之意。“管”字“竹”形“官”声,“竹”可用来制作乐器,以发出悦耳的声音,使人在心悦诚服中倾听;“管”字蕴含进行适当疏通、引导、促进、限制、规避、堵塞,以奏出和谐声音之意。“理”字的本意是“顺玉之纹理”。玉之纹理天然形成,顺玉之纹理,蕴含遵循事物规律之意,意为用符合自然之道的方式实现合理的目的。所以管理的本意并非管制,而是教育引导。人力资源是企业的第一资源,实施“人才强企”,人文管理是根本。通过人文管理提高员工的德行和思想境界,培育具备人文科技双重素养的人才,方能发挥人才的最大作用。应该用“教化人、培养人、成就人”的方式进行人文管理。企业运行发展的第一要素就是人,只有先成就人,才能成就企业。
尚贤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模式,还有更高的追求。推行尚贤管理,主要在两方面着力:一是价值观的转变;一是思维方式的转换。实践尚贤管理,应该以人为本。要做到以人为本,首先应该成就人,只有成就了人,才能成就企业。成就人不可或缺的包括两个维度:一个是从人文入手,改变员工的价值观,引导正确的思维方式,健全员工的人格,这是教化人;一个是从科技入手,提高员工的科学技术素养,培养员工的职业技能,锻炼员工的管理经营能力,这是培养人。通过教育,可以提升员工的品德和境界。提升品德使员工能够积极主动地去承担自己的责任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、处理好人际关系,从而保证高效有序的生产经营;同时通过提高员工境界和转换思维方式,使员工能够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生产经营,这也保证企业能够按照规律长久运行。只有先成就人,才能成就企业,通过教化人的方式使员工成为一个合格的人,成就员工健全的人格,促成员工的自我管理,打破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对立,实现“没有管理的管理”,由尚贤管理最终通向无为而治。
(三)管理是反求诸己的过程
“反求诸己”这一思维方式源自古代思想家孟子。《孟子·公孙丑上》说:“仁者如射,射者正己而后发,发而不中,不怨胜己者,反求诸己而已矣。”孟子把成就仁德比作射箭,先端正自己然后把箭射出去;射不中不能怨别人超过自己,而应找自己的不足。“反求诸己”是中国传统文化思维方式的鲜明个性,《中庸》要求“反身而诚”,宋代理学家提倡“居敬穷理”,明代王阳明则倡导“致良知”,这些都是对“反求诸己”的发挥。
尚贤管理继承了中国文化这一独特的思维方式,认为若想成就贤德贤才,必须反身而诚,成就自己的本心善性,让本心在开物成务中彰显光明。此外,必须从找出自己的不足入手,而不能反过来先找他人的过错,只有首先发现自己的不足并诚心地改正和完善自己,才能促成问题的圆满解决,概言之即“贤于内,王于外”。个人如此,作为社会组织的企业也应当如此。例如,当接到客户的投诉时,按照尚贤管理的思维方式,企业首先应当认真检查生产、质量、服务等各个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,找出导致客户投诉的直接和间接原因,相关的员工也应当“反求诸己”,看看自己在其中应当承担什么责任,有什么差错。问题找出后勇于担当,立即解决,并借此改正和完善生产经营管理中的短板,员工个人也在修正企业短板的同时,完善自己的不足,不断地向“贤者”目标接近。
(四)管理以通三才与成贤合道为目标
“三才”,指的是天、地、人,“三才相通”,与科学发展观提倡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有异曲同工之处。“三才相通”的思维,亦源自中国传统文化。《周易》提出天道、地道、人道的观念,认为“立天之道曰阴与阳,立地之道曰柔与刚,立人之道曰仁与义”。老子提出“人法地,地法天,天法道,道法自然”的思想,道教经典《太平经》也提出天地人“三合相通”的理念。不管如何表述,中国传统文化在提倡天地人和谐共存、协调发展的理念上是高度一致的。当代企业应该立足于天地大道,把企业的生产经营与资源、环境、人才的协调发展圆融地结合为一体,在谋划工作、思考企业发展时,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、企业与天地和谐共存作为价值追求,通过尚贤管理使企业和员工的行为合于天地大道,由此实现企业的长生久视,生生不息。
三、尚贤管理的方法论
明确了尚贤管理的价值追求和哲学基础,实现尚贤管理的方法论显得非常重要。在企业管理的具体实践中,围绕同一价值观和经营哲学,其实现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、丰富多彩。这里提出的明本、顺性、三化、三合,是其中的一种探索和总结。
(一)明本:企业以人为本,员工以德为本,在义利合一中立德
企业不是单纯为经济目标存在,企业应该以人为本,只有人才是企业发展的主体和归宿,企业的发展壮大依靠人,而企业发展的结果也是为了人。儒家认为,道德是人的本质属性,道德资本是贤者的资本。孔子以道德教化为治国的原则,他说:“为政以德,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。”道德是一种无形价值,道德也是企业资本。尚贤管理把人才定位为德才兼备、以德为先的贤才,“德”在贤才培育中处于第一位。员工贤德的养成是企业的道德资本,而尚贤管理担负着培育员工贤德的职能,在厚实企业道德资本方面负有重要责任。
人是企业之“本”,企业是实现人类价值与理想的载体;而人之本是修身立德,故企业之本也是修身立德。根据儒家思想传统,社会组织包括企业的各种行为应当是道德智慧的实践过程,而这种实践体现为追求“义利兼顾,以义为上,与社会相适宜”。具体言之,尚贤管理所指的道德智慧,包含三个方面:一是无私;二是和而不同;三是慧物。若达此三境界,则近者亲而远者悦,企业将长盛不衰。企业倡导尚贤管理,是应对道德危机的顺势而为。《道德经》言,天地万物乃道生之,德蓄之,物形之,势成之。企业的发展关键在于人,企业之长久,需要积累深厚的道德资本。因此,应该把“德”放在第一位,先立德再立功。一个企业若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,就不可能屹立于现代企业之林。积累道德资本,就是要把尚贤文化精神贯穿于企业行为的全过程、各方面,使事功奠基于厚实的“德”之上,进而合乎天地之“道”,因此,这是一个道德智慧实践的过程。在未来,企业不应仅是集聚财富的经济实体,更是志同道合者安身立命之所,更是员工实现价值和价值增值的平台。
(二)顺性:管理过程顺企业慧物之性,顺员工达至善之性,在顺性中建立事功
《中庸》开篇“天命之谓性”,指明“性”是天然禀赋。《说文解字》对“性”的解释是“人之阳气性”“善者也”,表明“性”是指人之阳,具有善的特征。孟子明确提出人性本善的论断:“人性之善也,犹水之就下也。”孟子认为人的“性”是善的,孟子之后性善论成为儒家人性论的主流。《周易》言“生生之谓易”,儒家价值追求在天为生、在人为仁。人性至善,表现在事功上就是要在善性的指引下不断地创造价值,创造财富,齐家治国平天下。所以,管理就是顺应员工本性,激发员工本性,让员工开物成务,成己成人。
“慧物”之“慧”,则包含智慧、惠益之意,“物”者“事”也,指事物、社会、国家、民族等不同层次的组织,也指个体的人乃至人类之整体。企业是人改造世界的载体,企业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延伸,是创造财富、创造价值,目的是实现天地人的和谐,惠及四方,此为慧物。《道德经》说:“上善若水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。”当今时代的贤者应该推崇水的品德———奉献自己,助益他人,惠及社会,在此前提下实现价值的创造。这是尚贤管理“义重于利”的必然选择,它必为企业积累厚实的“道德资本”。孟子主张“先立乎其大者”,企业管理应该以立德育人为先。企业作为社会组织,应担当起富民育人的责任,并在建立富民育人的业绩中彰显企业的价值。据《论语·子路》记载,孔子到卫国,看到卫国人口众多,弟子冉有问道:“既庶矣,又何加焉?”孔子答曰:“富之。”冉有再问:“既富矣,又何加焉?”孔子回答说:“教之。”孔子当年提出的“庶、富、教”的思想对于现代企业也是适用的。企业是一个小社会,它理所当然地担当着富民育人之责,由一企之富足安定,推及国家、民族之富足安定;由培育一企之高素质人员,推及培育一国一民族之高素质之公民。因此,培育贤才,不仅仅是企业的行为,更有着全社会的意义;尚贤管理不仅有益企业发展,也将惠及社会、国家、民族。
(三)三化:教化、感化、同化
两千多年前,孔子提出“富庶教”的思想,国家富裕了,就要对民众施行教化,使国民成为有道德素质的群体,这才是国家长治久安之道。治国如此,治企亦然。因此,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素质,养成高尚的职业之“德”和精明的干事之“才”,成就一批“贤于内王于外”的企业精英,才能从容应对复杂经济形势的挑战,开拓企业发展的新空间,在世界范围振兴中国企业。
在当今企业,做产品不可能长久,但做人是长久大计,从一定意义上看,培养人、成就人比做产品更重要。因此,管理的第一职能是教化,管理不仅是科学、艺术,更是哲学。企业文化培训应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,为员工种下一颗尚贤的种子,建立一个明确的理念,引导员工由知识性的分散思维回归到整体性的综合性思维。所以培训要求和培训目的应该是:既有科学的训练,更注重培养人文的情怀,以养成家国天下的责任担当精神;在认识宇宙人生方面,既掌握科学的方法,也了解人文的途径;在探索“无知之谷”时,养成博学、审问、慎思、明辨、笃行的方法。通过人文培训,员工安定身心,脚踏实地,勇于做中国文化的传承者与开新人。长期以来,东西方的学术界、实业界皆存在一个认识误区,把企业仅仅看作生产物质财富的组织,而未考虑人文因素,这样一个缺乏人文关怀的企业是一个生命力不健全、不旺盛、不完整的企业,这样的企业是无法让人安身立命的。因此,尚贤管理首先通过培训使员工不仅仅从物质文明的视角认识企业,更要学会从精神文明视角重新审视企业,多角度、立体化、全方面地认识自己的工作和职场,从而在尽快短的时间内实现角色的转变,真正把企业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场所。通过培训,开启员工慧性,将尚贤文化的思想智慧融入事业、家庭、生活之中,使身心和悦、家庭和谐、工作和顺、生活和美、企业和乐。
管理者、员工都要自律,遵守社会规范和企业管理制度,不断加强学习和反省,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和工作能力,诚实守信,与同事互帮互助,和睦相处。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以身作则,严格遵循企业规章制度,以发挥道德模范作用,以自身行动引导员工的德行和思想。在此基础上,以“教化人、培养人、成就人”的方式进行人文管理,实施道德和科技双重培训,努力培养德才兼备、真正受人尊敬的员工,让员工产生对企业的认同,自主自觉地融入企业文化,管理者以身作则实践企业文化,感化和引导员工同化于企业文化之中。
(四)三合:心理合一、知行合一、理事合一
管理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互动,管理者不能一味地要求被管理者,还要反求诸己,使自己成贤合道,去私存理,让天理良知融会在制度、规范、要求与言行之中,并成为其践行者,所以管理不仅仅是被管理者的服从,还是管理者的修炼,是管理者沟通天地人实现心理合一的过程。
“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,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”,这是王阳明提出的知行合一思想。管理的过程就是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不断在天理的指引下致良知,不断在致良知的过程中实现天理的过程。企业是君子成圣成贤的载体,故而管理企业就是学思践悟天理的过程,只有做到知行合一,才能成贤合道,实现三才相通。
儒家的追求是成圣成贤,积极入世,经济天下,这个过程是事上磨练的过程,是让世事检验自己的良知、让世事成就自己的良知的过程。正如王阳明在《传习录》中所说:“人须在事上磨,方立得住,方能静亦定,动亦定。”君子应该在事上磨练,在具体的管理和被管理活动中省察克制私欲,良知圆满重现,实现理事合一。
(本文发表于《中国文化与管理》2019年第1卷)
宏德基金会学术秘书:黄先生
邮箱:Jiangsuhongde@163.com
邮编:210093
地址: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仙林大道163号南京大学星云楼406
感谢您对江苏宏德文化出版社基金会官方网站的关注!欢迎您持续关注宏德文化基金会官方微信。了解更多我们的详情讯息。谢谢!
您的意见,我们在听!请将您想反映的问题、提出的建议告诉我们,我们会及时进行处理并与您取得联系。谢谢!